閔樂夫:對孩子的體驗教育的思考

文章來源:本站         發(fā)布時間:2012-04-04 16:00:00

 
  閔樂夫老師是學習型、研究型、傳播型的教育專家,對孩子的體驗教育做過長期深入的研究,請看他是怎么解答有關體驗的系列問題的——

  記    者:我們知道,孩子所獲得的知識有傳承和體驗兩個來源,請問體驗和傳承有何關系?它們對孩子有何價值和作用?

  閔樂夫:傳承就是前輩對后輩的教育。父輩、祖輩天天叮囑孩子上課注意聽講,下課關心同學、助人為樂,等等,這種注重傳承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好的,值得提倡的。通過文化知識和家庭美德的傳承,孩子會比較系統(tǒng)、快捷地理解、掌握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智慧,知道什么是對的,什么是錯的,在成長中可以少走許多彎路。

  但是,僅僅依靠傳承又是很不夠的。孩子必須要有親身的體驗和實踐。只有經過體驗和實踐,孩子才能長知識、長才干。這也就是說,家長和老師傳承的都是間接經驗,而孩子的體驗是直接經驗。若想使間接經驗被孩子認同、消化、吸收,必須依靠孩子的直接經驗。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。古人云: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”說的就是傳承和體驗互相依存、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。體驗印證傳承,傳承能提升體驗,但不能代替體驗。

  記    者:請問體驗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何地位和作用?

  閔樂夫: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聽,用鼻子去聞,用舌頭去嘗,用手去摸、去抓??蓜e小瞧了孩子的初始體驗,這是他們在有意無意地收集、積累對之具有重要作用的直接經驗。沒有“看”,孩子如何知道世界上的五顏六色;沒有“聽”,孩子如何分辨刺耳的噪音和悅耳的音樂;沒有“聞”,孩子如何辨識香臭;沒有“嘗”,孩子如何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;沒有“摸”,孩子如何知道物體的光滑與粗糙、柔軟與堅硬。孩子的看、聽、聞、嘗、摸等體驗,不僅發(fā)展、健全了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,豐富、加深了他們對自然、家庭、社會的認識,還對他們動腦動手能力的培養(yǎng)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。

  孩子再長大一點后,就開始學騎車、學游泳、學滑冰、學電腦、學音樂、學繪畫、學社交,等等。這些生活、學習技能,孩子只聽家長、老師的傳教是學不會的,必須實地操作、反復練習、反復感悟,只有在體驗的過程中,才能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技能。體驗、實踐豐富的孩子,往往具有好奇心強、主動性強、自信心強,社交能力強、生存能力強等優(yōu)勢;相反,體驗、實踐貧乏的孩子,往往會有主動性缺失,冒險探究精神缺失,動手動腦能力不足,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等劣勢。

  可以說,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,沒有體驗就沒有成長。

  記    者:既然體驗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,是不是所有的體驗都是好的、值得提倡的呢?

  閔樂夫:在孩子的成長中,體驗越豐富,知道的事情就越多,見識就越廣,孩子也就越聰明。但值得家長注意的是,并不是孩子的任何體驗都是值得提倡的。有的體驗是必須嚴格禁止的,有的體驗是需要引導、保護、幫助、限制的,只有那些安全、健康、文明、道德、能給人知識力量的體驗才是好的、值得鼓勵的。家長必須讓孩子分清各種不同的體驗,分別對待各種不同的體驗。

  采訪感言

  體驗是方方面面的,體驗是隨時隨地的,雖然我們需要對孩子的某些不健康的體驗做些指導、幫助、教育、限制,甚至需要對那些害人的、不可挽回的體驗嚴加禁止,但是,我們更需要對孩子的健康有益、蓬勃向上的體驗多加鼓勵。

  當然,任何體驗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、一次成功、一次見分曉的,家長和孩子都得有打持久戰(zhàn)的思想準備:不僅有廣度,也得有深度;不只停留于表面,還得深入就里;不只滿足于淺嘗輒止,還得長期、深入、持續(xù)不斷地進行下去。學海無止境,體驗亦無止境。上一頁12下一頁